华尔街日报:中国将把世界经济拖入衰退?
华尔街日报:中国将把世界经济拖入衰退? 时间:2025-04-05 15:22:55
无偏无党,这还老实一点,不像道家所说的无那么玄,但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就很玄了。
],旨在解释古今中外的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其理论的核心结构即仁→义→礼的观念结构。例如,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实行专制国家的土地国有制和公社的土地占有制。
这在‘五形态中往哪儿摆呢?你说它是‘原始社会吧,它又充满‘剥削压迫,你说它是‘奴隶社会吧,它又没有‘私有制,而且马克思明明是把它摆在初始位置,而不是继‘原始社会之后的‘第二阶段。[ 秦晖:《教泽与启迪:怀念先师赵俪生教授》,《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6日。[ 参见黄玉顺:《儒学当代复兴的思想视域问题——儒学三期新论》,《周易研究》2008年第1期,第51–58页。有一个很通俗的说法,叫作‘家天下,就是说,整个天下是刘家的,或者是李家的,或者是赵家的,或者是某家的。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土地私有化的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的出现[ 黄玉顺:《国民政治儒学——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东岳论丛》2015年第11期,第33–41页。
原文: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原则 2021年5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
那么,何谓国家形象?对此,程曼丽女士曾说:它首先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儒学从不教唆人们因循守旧、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儒学恰恰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开放包容、承前启后,在学习中革新图强、守正创新,在对外交往中撒播仁爱种子、传递和合正声。[23]截止到本文止笔之时(2021年8月底),中国共设有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所有的传播,最终都要回归到价值层面上,无论是物质利益的传播还是文化精神的传播,在本质上,都是追求‘价值。
李子柒的成功,便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红利。他说:汉学家是世界各国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
儒行天下,是一种理想,更是一条实践路径。我们必须将儒学国际传播的对象进行分层,区别对待,量身定制传播内容和方式。我们要通过共同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合作以及举办来华短期访问、国情体验、翻译培训、写作休假等方式,团结世界汉学家,汇聚世界汉学家智慧,使遍布世界各地的汉学家资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此外,还应高度重视文物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见常强编著:《孔子学堂微访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25页。[14]在此前提之下,我们应坚守钱锺书先生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判断,承认不同国家与种族之间可以拥有相同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就是说,在人类基本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上,东西方只有表述方式和呈现载体的表面上的不同,却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所以我们说,在我国从事涉外工作的一切人员,都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向海外人士传播儒学理念、传递儒学价值的工作和使命。比如讲中庸、讲谦德,我们完全可以引入先秦时代的宥坐之器——攲器,结合对攲器的操作,将使中庸、谦德等重要的儒家理念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这样便更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
全球化带来物质同质化,但却没有改变文化多样化,其所改变的只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处方式。有学者曾撰文提醒我们,要全面把握儒学国际传播的跨界特征,并指出,跨界具体体现在传播者跨界、传播内容跨界、传播渠道跨界、传播对象跨界、传播效果跨界。
[14]佘远富、莫凡:《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回顾及启示》,载《学海》2020年第6期,第66页。而在具体实践上,还应全力做好方法论这篇大文章,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一)跨界原则。
立场:坚持求同容异,坚定文化自信 谢清果先生在谈及华夏传播研究的初心时指出,华夏传播研究始终坚持着中华文化立场、全球传播视野的初心,一方面求索中华文化如何延续五千年的传播学原理,一方面展望人类和平共处的传播学机制。由于我们的器物、科技、制度等处处不如人,所以欲实现国富民强,就必然要向西方学习,拜西方为老师,这是一方面。故而我们才会从文化史的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今天有种声音,叫越出国越爱国。缘何如此呢?因为我们根在中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骨子里本身就是中国人。此外,也有学者从汉语国际传播的角度提出传播主体多元观的观点。
儒学国际传播虽同样属于文化传播,却并非是教学,其行为双方不存在尊卑高下关系,彼此应平等相待。当下,很有必要以新视角、新方法、新路径对既往历史做一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开展加强新时代儒学国际传播的相关研讨,将更具实践根基。
目前来看,传播对象至少应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海外华人华侨,第二层次是非黄种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国人。[4]刘明洋、王景强:《多元与整合:中国国际传播的新趋势》,载《青年记者》2017年第34期,第46页。
钱穆先生有言曰:儒学为中国文化主要骨干,谁也会承认。本文针对儒学国际传播的主体、立场、原则等问题所做的论说,就是在总结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相关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发出的一点粗浅言论,敬请同道方家不吝赐正。
本文认为,儒学国际传播的主体主要可分为儒学从业者、涉外事务从业者、海外汉学家。特别是那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23],更应注重在频繁的中外经贸交流合作过程中,书写好儒学国际传播的时代华章。另一方面,一百年多以来,西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敌视、打压,甚至侵略、盘剥,所以我们欲追求独立自由,就必然要向西方开战,视西方为仇敌。推动儒学国际传播,以实现儒行天下,切忌就儒学谈儒学,切忌儒学研究专家在小圈子内坐而论道、自说自话。
习近平主席曾专门与俄罗斯、德国汉学家代表座谈,充分肯定汉学家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同时也是儒学精神重现荣光、儒学智慧发扬光大的一个关键时段。
[18]所以我们说,坚守中国性,热爱中国,与其说是一种美德,倒不如说是一种实惠。那么,何以儒行天下?就当下来看,我们有必要对儒学国际传播所关涉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一重新梳理与阐发,从而确保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确保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中国。
推动儒学国际传播,必将大大有利于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推动儒学国际传播,以实现儒行天下,切忌在方式方法上泥古不化、固守经验主义,切忌一味把线下当做开展工作的唯一空间。
展望未来,我们可说,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背景下,促进儒学国际传播不失为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性领域,应当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讨论。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儒学国际传播做一整体性谋划。中国人对外传播儒学,旨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儒学与中国,拥抱儒学与中国,实现儒行天下,为全面深入的中外友好往来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此外,可以说,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具有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风范和品格。
但这里也要明确,儒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面对海外华人华侨这一中华民族的向外延伸部分,我们在进行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时,就不能采取对其他国家的做法,而应以更亲和力和亲近感的形象出现,尽可能将一些问题和矛盾‘内化,突出‘自己人效应,在与华人社会的互动中营造和谐氛围,争取更多的支持者。
在很大程度上讲,儒行天下的实现,有赖中国广大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的直接参与和倾力推进。请进来与走出去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阵地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海外,因此必须要因人施策,因地制宜。
其二,要坚信儒学智慧不是今日中国改革开放的包袱和负担,而是更好融入世界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传播儒学,需要具备一种全球视野,懂得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13],儒家学说要实现国际传播必须具有全球视野。